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直播- 视频

问答社区

微观驱油机理研究重要设备之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

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 2022-04-14 14:32:30 236  浏览
  • VMF100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是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生产的系统集成型可视化驱油系统。

     

    VMF100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通过可视化的微流控技术,记录和分析驱替液在微纳尺度通道芯片中的驱油过程。VMF100 是定量描述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实验工作站,高效识别剩余油,并表征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的渗流特征,VMF100工作站具有高集成化、高操控精度、芯片多样化、 分析可视化等特点,是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由原油注入系统、驱替液压力注入系统、压力监测系统、芯片密封系统、微纳孔道芯片,微观视频系统、操作分析软件组成。该工作站可以记录和控制饱和油及驱替的动态过程,评价剩余油再启动能力,并分析剩余油的渗流特征。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的功能:
    1、基础功能---剩余油分析:

    ---视频记录饱和油的动态过程

    ---视频记录驱油的动态过程

    ---实时记录驱油压力的动态变化

    ---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数量分布

    ---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面积分布


    2、拓展功能---孔道参数:

    ---孔道配位数分布

    ---孔道孔喉比分布

    ---孔道等效半径分布

    ---孔道最窄半径分布

    3、拓展功能---微观接触角:

    ---自动识别微观孔道接触角

    ---孔道微观接触角概率密度曲线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热门问答

微观驱油机理研究重要设备之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

VMF100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是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生产的系统集成型可视化驱油系统。

 

VMF100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通过可视化的微流控技术,记录和分析驱替液在微纳尺度通道芯片中的驱油过程。VMF100 是定量描述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实验工作站,高效识别剩余油,并表征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的渗流特征,VMF100工作站具有高集成化、高操控精度、芯片多样化、 分析可视化等特点,是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由原油注入系统、驱替液压力注入系统、压力监测系统、芯片密封系统、微纳孔道芯片,微观视频系统、操作分析软件组成。该工作站可以记录和控制饱和油及驱替的动态过程,评价剩余油再启动能力,并分析剩余油的渗流特征。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的功能:
1、基础功能---剩余油分析:

---视频记录饱和油的动态过程

---视频记录驱油的动态过程

---实时记录驱油压力的动态变化

---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数量分布

---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面积分布


2、拓展功能---孔道参数:

---孔道配位数分布

---孔道孔喉比分布

---孔道等效半径分布

---孔道最窄半径分布

3、拓展功能---微观接触角:

---自动识别微观孔道接触角

---孔道微观接触角概率密度曲线


2022-04-14 14:32:30 236 0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低场核磁共振驱替研究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低场核磁共振驱替研究

随着EOR技术的发展,气驱特别是混相驱油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非常有前景的方法。本文介绍低场核磁法研究混相驱油驱替机理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

混相驱油是在地层高温条件下,原油中轻质煌类分子被CO2析取到气相中,形成富含烧类的气相和溶解CO2的液相(原油)两种状态。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当压力足够高时,CO2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后,原油溶解沥青、石蜡的能力下降,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提高了油的流动能力达到CO2混相驱油的目的。

(2)CO2在地层油中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地层油膨胀,充分发挥地层油的弹性膨胀能,推动流体流人井底。

(3)油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原油表面张力减小。原油-CO2体系的界面张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快速下降。

基于高温高压低场核磁共振在线表征技术,可以对裂缝型致密砂岩循环注入CO2过程中核磁信号进行实时监测,从孔隙尺度了解注CO2过程中岩石基质与裂缝间的质量交换行为(即原油的流动轨迹),从而探究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以及注CO2在提高裂缝型致密储层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裂缝型致密砂岩 CO2 循环注入 NMR 在线监测装置示意图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致密基质/裂缝间质量交换机制示意图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以及CO2注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CO2的驱替作用、CO2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萃取作用和溶解作用)和压降作用,结合CO2提高采收率的三个过程对岩石基质与裂缝间的质量交换作如下总结:

CO2注入阶段: 注入的CO2在裂缝中推进的同时迅速将岩心系统压力增加至35 MPa,由于内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CO2快速驱替取代了裂缝附近的原油。

浸泡阶段: 在此过程中注入的CO2进一步扩散到岩石基质中,并溶解在基质油中,此时以萃取作用和溶解作用为主,溶解的CO2导致局部高压,从而将油驱向裂缝。

降压阶段: 随着系统压力下降,裂缝中的油和裂缝附近基质中的油在压力梯度的影响下被输送到生产井中。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CO2循环注入过程中岩心的T2谱特征

2022-05-09 16:42:38 220 0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油气资源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绿色高效油气开发利用主要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特别强调了增强油气供应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在技术方面开展化学驱油、纳米驱油、CO2驱油、精细化勘探、智能化注采等相关核心技术,提升低渗老油田、高含水油田、深层油气、常规油气以及其他非常规油气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

通过模拟不同地层条件进行驱替实验研究油水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可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低场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驱替实验油水可视化研究领域发展成熟,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油水可视化研究应用

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 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 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定量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对整个驱替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实现驱替过程中油水迁移的可视化。

低场核磁剩余油可视化实验中,驱替后仍有部分油剩余的原因如下:

岩心内部小孔的毛细管压力阻碍了这部分油的迁移流动

岩心内部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通道使得驱替压力得到快速突破,忽略了部分非优势通道中的油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2022-07-22 15:21:25 126 0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图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图

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

剩余油分布是指剩余油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的影响。静态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开发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

基于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多相驱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用定量来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个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态变化。实现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中油水变化的可视化。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图

水驱油核磁共振仪器

MacroMR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的外围驱替系统,实现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环境,对岩心进行全过程可视化驱替研究,可视化可以定性的评价岩心驱替情况,通过谱图变化可定量计算出驱替量的多少;可以任意层面、多角度对岩心进行无损切片选层观测和分析;

2022-07-18 11:32:45 123 0
导热的微观机理
 
2018-12-12 00:42:31 321 0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

剩余油分布是指剩余油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的影响。静态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开发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

岩心驱替核磁共振原理

基于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多相驱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用定量来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个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态变化。实现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中油水变化的可视化。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框架图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MacroMR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的外围驱替系统,实现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环境,对岩心进行全过程可视化驱替研究,可视化可以定性的评价岩心驱替情况,通过谱图变化可定量计算出驱替量的多少;可以任意层面、多角度对岩心进行无损切片选层观测和分析;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2022-07-27 09:50:09 188 0
聚合物驱替机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聚合物驱替机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什么是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是指向地层中注入聚合物进行驱油的一种增产措施。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zhong所周知,在非均质油层中聚合物驱油效果要比均质油层好,实际油层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因而研究非均质油层中聚合物驱油过程更具实用价值。然而采用常规实验方法,只能将实际地层模型看成一个“黑匣子”,人们只能通过监测注人、采出的流量和压力来分析聚合物驱油的状况,这种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的驱油研究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岩心驱替实验是一种公认的研究岩心内流体流动的方法,传统的岩心流动实验通常将实际地层模型看成一个“黑匣子”,只能通过测试岩心出入口压力、围压、流量、电阻率等宏观的参数,推演凝胶在岩心内部的流动状况以及驱替效果,无法确定岩心内部凝胶的运移和流体分布情况。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到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核磁共振技术是研究多孔物质内部结构与渗流性质的有力工具,它能够快速无损地显示岩石内部结构,监测流体侵入、渗透及驱替过程,及时检测到驱替过程中凝胶在岩心内部的真实流动分布以及调驱效果。

低场核磁技术简介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检测为H质子,也可以用于F信号测试。含H样品经过特定频率的射频激励后,产生核磁共振信号。H核磁共振信号对应有T1、T2两个主要参数,通过测试T1、T2弛豫时间并进行建模,可用于石油勘探、岩土、能源等多方面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聚合物驱替机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应用于储层岩石孔隙结构评价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分析时,其优点是可以通过T2谱弛豫时间定量计算岩心孔喉尺寸分布以及不同尺寸孔喉内的原油动用情况。基于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的聚合物岩心驱替实验,可用于研究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不同尺寸孔喉内的流体分布,以及各阶段不同尺寸孔喉的氟油动用程度占总动用程度的比例进行量化表征及分析。

聚合物驱替机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2022-08-10 10:38:56 233 0
水驱剩余油分布-低场核磁技术

水驱剩余油分布-低场核磁技术

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

剩余油分布是指剩余油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的影响。静态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开发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

水驱剩余油分布-低场核磁技术

基于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多相驱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用定量来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个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态变化。实现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中油水变化的可视化。

水驱剩余油分布-低场核磁仪器

MacroMR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的外围驱替系统,实现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环境,对岩心进行全过程可视化驱替研究,可视化可以定性的评价岩心驱替情况,通过谱图变化可定量计算出驱替量的多少;可以任意层面、多角度对岩心进行无损切片选层观测和分析;

 

2022-07-29 10:00:23 143 0
岩心注聚合物驱油实验低场核磁技术

岩心注聚合物驱油实验低场核磁技术

什么是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驱油是指向地层中注入聚合物进行驱油的一种增产措施。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聚合物驱油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荃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聚合物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增加水相粘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来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采油率。

注聚合物驱油实验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强化采油方法。一般认为,聚合物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水相粘度,及因聚合物滞留5I起渗透率下降.从而导致驱替液在油层中的流度明显降低。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油可以提高孔隙利用系数,从而提高驱油效果。研究还表明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提高驱油效果也有一定的作用。

 

低场核磁技术简介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检测为H质子,也可以用于F信号测试。含H样品经过特定频率的射频激励后,产生核磁共振信号。H核磁共振信号对应有T1、T2两个主要参数,通过测试T1、T2弛豫时间并进行建模,可用于石油勘探、岩土、能源等多方面研究。

岩心注聚合物驱油实验低场核磁技术原理与装置

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使用强磁场、电场梯度扫描待测试样信号,在石油勘探开发行业中,常用于分析储层流体的弛豫时间对储层中的油水分布进行成像。核磁共振测试信号来自氢原子,氢原子越多则信号就越强,然而,由于水及原油中均有氢原子,难以区分水相和油相的信号。由于氟油无氢原子,故选用氟油替代原油进行实验,使所测信号均为水相。由于实验中仅水相存在氢原子,故岩心中的剩余油饱和度与核磁共振T2谱信号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核磁共振T2谱弛豫时间来计算水驱、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

低场核磁驱替实验装置

2022-08-17 23:31:53 215 0
喜报---热烈祝贺东方德菲中标多功能化学驱机理研究平台项目

       热烈祝贺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2021年3月喜中ZG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多功能化学驱机理研究平台项目。该项目将建立一套包含微观可视化驱油机理研究、声悬浮液滴相互作用测量、岩心浸润性能评价等三个单元的多功能化学驱机理研究平台,实现不同化学驱体系在不同特征油藏孔隙中的可视化流动规律评价、液滴无接触操控及相互作用测试和微纳孔隙中原油启动方式的表征。东方德菲负责本项目平台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测试、交付、安装、调试、运行、售后服务、培训等全过程工作。

       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体同事的辛勤付出,也印证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客户口碑。我们将以此中标为契机,进一步凝心聚力,乘胜前进,争取创造更好的成绩。

       让我们一同来分享这份喜悦,一起加油努力!

       相信未来会更好!


2021-03-30 11:31:14 198 0
课堂 | 研究天然聚合物精细细节的微观结构

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冷冻宽幅离子束铣削(Cryo-BIB-SEM)



本报告评估了结合使用冷冻宽幅离子束铣削和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BIB-SEM)对低温稳定柔性聚合物的微观结构进行成像和分析的潜能。报告介绍了使用cryo-BIB-SEM对易损天然聚合物进行检查的结果,例如番茄果皮和木材,还分析了聚合物表面形态和多种微观结构特性。


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控制它们的化学反应性以及机械和传输特性。然而,由于亚微米等级的分析方法比较少,通常无法对柔性聚合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或不具备相关的可行性条件。冷冻断裂是少数可用的方法之一,但通过这种工艺制备的样本表面通常过于粗糙,导致制备好的样本上只有极小一部分区域适合定量SEM研究。


本报告中的结果显示,使用cryo-BIB-SEM可以对完好的样本横截面上的较大平面区域进行高清晰成像,更好地对柔性聚合物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在观察过程中,在通过cryo-BIB-SEM样本制备工艺加工的样本中,仅发现极少量的伪影,而且均非冷冻导致。


介 

聚合物微观机构会影响聚合物的机械和传输特性,进而决定了材料的耐久性以及对风化、冷热和光照的耐受性,因此聚合物微观结构的精确表征非常重要。


各类聚合物,无论是柔性、硬质、天然还是合成,都是如此。


Cryo-BIB-SEM可对表面完好的大尺寸低温稳定样本的微孔进行高清晰成像和化学分析。在上一篇报告中,使用Cryo-BIB-SEM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电极在干燥过程中的微观结构[1]。本报告中使用cryo-BIB-SEM表征了天然聚合物,包括木头和水果蔬菜的表皮。


如前文所述,需要以亚微米级清晰度精 准确定柔性聚合物的微观机构。然而,很少有方法能够在如此高分辨率下对这种柔性样本进行表征。另外,由于冷冻断裂工艺制备的柔性聚合物样本的表面过于粗糙,使用SEM或能量色散谱(EDS)进行定量分析时,仅能够准确研究很小一部分的表面区域。而且有机材料往往会发生膨胀收缩,使用SEM进行样本制备和测量时,尤其是对于高水分含量的材料,通常很难在材料的原生状态下进行分析。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μCT)和SEM低温聚焦离子束铣削(cryo-FIB-SEM)等方法的分辨率则通常过低或获得的结果不具代表性。


本应用注意事项介绍了使用cryo-BIB-SEM在高分辨率(亚微米级)下对柔性、易损天然聚合物(木材和番茄表皮)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的过程。


Cryo-BIB-SEM材料和方法

Cryo-BIB可制备具有大平面区域的冷冻稳定横截面(可达4 mm²)。样本制备中包含快速冷却(淬火)步骤,可形成整齐的聚合物切口并大大降低造成断裂、变形等损坏的风险。使用液氮-雪泥对样本进行淬火,然后将样本快速转移至一个温度保持LN2水平的低温冷却阶段(图1a)[2]。使用金刚石锯在钛(Ti)掩模上方几十纳米处切割低温冷却样本,钛掩膜在后续的溅射镀膜过程中遮蔽样本。使用cryo-BIB氩(Ar)离子束铣削,制备平整的大横截面。


接下来,根据所需的信息类型,可以使用两种制备和成像方案,可以是EDS成分数据或使用SEM获得的精细结构的高清晰图像。在第 一个方案中(图1b),样本经溅射镀膜处理以方便EDS/SEM分析并提供各阶段纹理和成分的信息。在第二个方案中,样本未经过镀膜处理,以便于渗入多孔表面中的水升华。这样一来,之前被水隐藏的样本微观结构便可以完全显现出来。


使用徕卡显微系统的EM TIC 3X离子束铣削系统对木材和番茄皮(天然聚合物)样本进行冷冻宽幅离子束(cryo-BIB)铣削。将经BIB铣削的样本放进SEM(Supra 55,蔡司)之前,首先使用徕卡显微系统的EM ACE600镀膜机的溅射、碳蒸发和电子束蒸发配置对样本溅射镀膜一层薄薄的钨(W)。钨层可防止不导电样本被电子束辐射时充电。


图1a:cryo BIB-SEM样本制备工作流程使用EM TIC 3X系统执行cryo-BIB,使用EM ACE600系统进行溅射镀膜。


图1b:cryo-BIB-SEM研究中使用的2个方案的原理图,用于研究样本的:1)纹理和成本,和2)渗水后的精细亚微米结构。


结 

分析柔性天然聚合物的主要目的是验证cryo-BIB-SEM方法在样本制备和分析过程中保存样本的精细和易损结构的能力。一个特别目标是确定使用cryo-BIB-SEM样本制备工艺制备的横截面的质量,即样本横截面是否存在伪影或损伤。


番茄皮

从一个新鲜番茄(图2a)上切一小块皮,然后按照图1中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备,并按照方案2进行分析。番茄皮含有大量水分,微观结构非常复杂,因此是评估样本制备过程中因形成冰晶而发生断裂的可能性的理想材料。


图2b中显示了一个番茄皮的横截面,在横截面的上部可以看到一小片钛掩膜,掩膜上积聚了一些“溅射灰尘”。番茄细胞的精细结构清晰可见,细胞形状非常类似于之前光学显微镜观察文献中报告的形状[3]。cryo-BIB-SEM方法的清晰度更高,可以分析易损微观结构的精细细节(图2c)。


低温冷却和切割过程中未发现造成任何损伤,这说明cryo-BIB-SEM方法可以为柔性易损天然聚合物分析制备无损伤、缺陷的样本。


图2a:切割番茄的示例,表皮上标注了横截面(蓝色长方形)。使用cryo-BIB-SEM研究了这种样本。

2b:Cryo-BIB-SEM图像显示了大片的番茄表皮横截面样本。


图2c:2b中使用cryo-BIB-SEM获得的清晰度更高的番茄表皮横截面图像显示了微观结构的精细细节。


Cryo-BIB-SEM成像可揭示松木(樟子松)的细胞和微观形态。宽幅离子束铣削方法制备的细胞壁表面,上面没有切片机切割等制备方法造成的伪影。EDS提供了不同木材相位的成分,例如细胞膜质中的碳(C)和因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而存在的氧气(O)[4]。


图3a:Cryo-BIB-SEM方法获得的松木图像(SE2),上面显示了管胞(树的木质部运输组织的伸长细胞)的微观形态和纹孔(细胞间流体交换的细胞壁部分)。

3b:使用cryo-BIB方法制备的松木的EDS图像(3a中的相同区域)细胞膜质中的碳(C,红色)信号和木材细胞所含水的氧气(O,蓝色)。


概述与结论

我们已经介绍了cryo-BIB-SEM是一种可以研究易损柔性天然聚合物的横截面的有效表征方法(番茄表皮和木材)。可对无损伤番茄表皮和木材细胞的微观结构的精细细节进行高清晰成像。另外,cryo-BIB-SEM样本制备过程中,未发现因制备而导致的断裂或样本损伤。


参考文献:

1.S. Jaiser, J. Kumberg, J. Klaver, J.L. Urai, W. Schabel, J. Schmatz, P. Scharfer,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des during drying - An ex-situ study using cryogenic broad ion beam slope-cutt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BIB-SEM), J. Power Sources (2017) vol. 345, pp. 97-107, DOI: 10.1016/j. jpowsour.2017.01.117

2.J. Schmatz, J. Klaver, M. Jiang, J.L. Urai, Nanoscale Morphology of Brine/Oil/Mineral Contacts in Connected Pores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sights on Wettability From Cryo-BIB-SEM, SPE Journal (2017) vol. 22, iss. 05, DOI: 10.2118/180049-PA.

3.R. Metzner, H.U. Schneider, U. Breuer, W.H. Schroeder, Imaging Nutrient Distributions in Plant Tissue Using, Time-of-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Plant Physiology (2008) vol. 147, pp. 1774–1787, DOI: 10.1104/ pp.107.109215.

4.M. Nopens, J. Schmatz, Saturated pine wood sample, Pinus sylvestris, 2017, MaP Microstructures and Pores.


2023-05-30 10:15:02 166 0
研究微观生物学用多少倍的哪种显微镜?
 
2011-12-28 07:30:08 283 2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在二次采油结束时,由于毛细作用,不少原油残留在岩石缝隙间,而不能流向生产井, 不论用水或蜂类气体驱油都是一种非均相驱,油与水(或气体)均不能相溶形成一相,而是 在两相之间形成界面。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才能将原油从岩石缝隙间挤出,否则一部分 原油就停留下来。如果能注入一种同油相混溶的物质,即与原油形成均匀的一相,孔隙中滞 留油的毛细作用力就会降低和消失,原油就能被驱向生产井。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能通过逐级提取原油中的轻组分与原油达到完全互溶。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原油粘度降低 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C02的溶解量。CO2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 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效应

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02的纯度、原油组分 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 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 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增大。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在高压条件下对含油岩心(页岩、砂岩)进行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实验。根据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将页岩中的油分为两部分:固定油和游离油。通过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中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赋存状态油(固定油和游离油)的采收率。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为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吸附和吸收量动态变化测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核磁共振是通过测试流体中的氢信号核来测量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与氢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尺寸成正比。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中,泥页岩中的水的响应分为三部分:粘土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

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5-09 16:43:28 303 0
饮食业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2018-12-04 22:15:06 403 0
“微观实体论”是什么?
 
2018-12-04 05:33:02 308 0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在二次采油结束时,由于毛细作用,不少原油残留在岩石缝隙间,而不能流向生产井, 不论用水或蜂类气体驱油都是一种非均相驱,油与水(或气体)均不能相溶形成一相,而是 在两相之间形成界面。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才能将原油从岩石缝隙间挤出,否则一部分 原油就停留下来。如果能注入一种同油相混溶的物质,即与原油形成均匀的一相,孔隙中滞 留油的毛细作用力就会降低和消失,原油就能被驱向生产井。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能通过逐级提取原油中的轻组分与原油达到完全互溶。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原油粘度降低 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C02的溶解量。CO2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 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效应

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02的纯度、原油组分 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 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 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增大。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在高压条件下对含油岩心(页岩、砂岩)进行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驱实验。根据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将页岩中的油分为两部分:固定油和游离油。通过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中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赋存状态油(固定油和游离油)的采收率。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为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吸附和吸收量动态变化测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核磁共振是通过测试流体中的氢信号核来测量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与氢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尺寸成正比。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中,泥页岩中的水的响应分为三部分:粘土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

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7-15 17:40:38 168 0
氮气驱替提高采收率

氮气驱替是一种常用的增强油田采收率的技术之一。它是通过注入氮气到油藏中,改变原有的油水相渗流规律,从而促进原油的流动和采收。


氮气驱替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采收率:

1.降低原油黏度:注入氮气会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其更易流动。这有助于减少原油在油藏中的残余量,提高采收率。

2.驱替效应:氮气的注入可以替代原油中的天然气或溶解的气体,减少油藏中的气体相对于原油的相互作用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这将推动原油向井口方向移动,增加采收率。

3.提高采出率:氮气的注入可以提高油井的有效压力,推动原油流向井口。通过增加井底压力,氮气可以扩大原油的排采范围,使得原本难以采集的油藏中的原油得以开采,提高采收率。

4.防止油藏砂化:一些油藏存在砂质岩层,注入氮气可以维持油藏中的气体压力,防止砂质岩层崩塌,保持油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尽管氮气驱替可以提高采收率,但其效果受到油藏特性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实施氮气驱替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油藏评价和实验研究,以确定该技术在具体油藏中的可行性和效益。此外,应注意合理控制氮气注入量和注入方式,以避免潜在的环境和安全问题。


核磁共振技术(NMR)在混相驱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采收率。核磁共振技术基于油藏岩石中的核磁共振现象,可以提供有关原油和岩石孔隙中流体分布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氮气驱替提高采收率实验案例:


N2 驱过程中T2 谱变化


2023-07-03 11:42:48 82 0
奥迪a4l四驱功率表
奥迪a4l四驱功率表
2018-11-26 07:26:36 297 0

9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