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直播- 视频

问答社区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 2022-05-09 16:43:28 303  浏览
  •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在二次采油结束时,由于毛细作用,不少原油残留在岩石缝隙间,而不能流向生产井, 不论用水或蜂类气体驱油都是一种非均相驱,油与水(或气体)均不能相溶形成一相,而是 在两相之间形成界面。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才能将原油从岩石缝隙间挤出,否则一部分 原油就停留下来。如果能注入一种同油相混溶的物质,即与原油形成均匀的一相,孔隙中滞 留油的毛细作用力就会降低和消失,原油就能被驱向生产井。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能通过逐级提取原油中的轻组分与原油达到完全互溶。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原油粘度降低 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C02的溶解量。CO2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 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效应

    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02的纯度、原油组分 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 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 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增大。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在高压条件下对含油岩心(页岩、砂岩)进行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实验。根据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将页岩中的油分为两部分:固定油和游离油。通过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中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赋存状态油(固定油和游离油)的采收率。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为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吸附和吸收量动态变化测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核磁共振是通过测试流体中的氢信号核来测量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与氢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尺寸成正比。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中,泥页岩中的水的响应分为三部分:粘土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

    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热门问答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在二次采油结束时,由于毛细作用,不少原油残留在岩石缝隙间,而不能流向生产井, 不论用水或蜂类气体驱油都是一种非均相驱,油与水(或气体)均不能相溶形成一相,而是 在两相之间形成界面。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才能将原油从岩石缝隙间挤出,否则一部分 原油就停留下来。如果能注入一种同油相混溶的物质,即与原油形成均匀的一相,孔隙中滞 留油的毛细作用力就会降低和消失,原油就能被驱向生产井。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能通过逐级提取原油中的轻组分与原油达到完全互溶。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原油粘度降低 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C02的溶解量。CO2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 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效应

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02的纯度、原油组分 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 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 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增大。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在高压条件下对含油岩心(页岩、砂岩)进行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实验。根据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将页岩中的油分为两部分:固定油和游离油。通过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中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赋存状态油(固定油和游离油)的采收率。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为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吸附和吸收量动态变化测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核磁共振是通过测试流体中的氢信号核来测量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与氢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尺寸成正比。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中,泥页岩中的水的响应分为三部分:粘土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

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5-09 16:43:28 303 0
强化采油二氧化碳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强化采油二氧化碳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在二次采油结束时,由于毛细作用,不少原油残留在岩石缝隙间,而不能流向生产井, 不论用水或蜂类气体驱油都是一种非均相驱,油与水(或气体)均不能相溶形成一相,而是 在两相之间形成界面。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才能将原油从岩石缝隙间挤出,否则一部分 原油就停留下来。如果能注入一种同油相混溶的物质,即与原油形成均匀的一相,孔隙中滞 留油的毛细作用力就会降低和消失,原油就能被驱向生产井。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方法能通过逐级提取原油中的轻组分与原油达到完全互溶。

强化采油二氧化碳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原油粘度降低 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C02的溶解量。CO2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 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效应

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02的纯度、原油组分 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 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 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增大。

强化采油二氧化碳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在高压条件下对含油岩心(页岩、砂岩)进行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实验。根据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将页岩中的油分为两部分:固定油和游离油。通过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中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赋存状态油(固定油和游离油)的采收率。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为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吸附和吸收量动态变化测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核磁共振是通过测试流体中的氢信号核来测量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与氢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尺寸成正比。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中,泥页岩中的水的响应分为三部分:粘土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

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7-20 09:52:58 194 0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

在二次采油结束时,由于毛细作用,不少原油残留在岩石缝隙间,而不能流向生产井, 不论用水或蜂类气体驱油都是一种非均相驱,油与水(或气体)均不能相溶形成一相,而是 在两相之间形成界面。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驱动力才能将原油从岩石缝隙间挤出,否则一部分 原油就停留下来。如果能注入一种同油相混溶的物质,即与原油形成均匀的一相,孔隙中滞 留油的毛细作用力就会降低和消失,原油就能被驱向生产井。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能通过逐级提取原油中的轻组分与原油达到完全互溶。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原油粘度降低 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使原油体积膨胀

CO2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原油分子 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C02的溶解量。CO2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 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效应

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02的纯度、原油组分 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 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0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 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02的临界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增大。

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方法-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

利用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在高压条件下对含油岩心(页岩、砂岩)进行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驱实验。根据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将页岩中的油分为两部分:固定油和游离油。通过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中核磁共振T2谱分布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不同赋存状态油(固定油和游离油)的采收率。

核磁共振驱替实验装置为co2驱替实验强化采油混相驱过程吸附和吸收量动态变化测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核磁共振是通过测试流体中的氢信号核来测量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与氢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尺寸成正比。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中,泥页岩中的水的响应分为三部分:粘土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

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7-15 17:40:38 168 0
多相驱替实验-低场核磁共振

多相驱替实验-低场核磁共振

油气资源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绿色高效油气开发利用主要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特别强调了增强油气供应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在技术方面开展化学驱油、纳米驱油、CO2驱油、精细化勘探、智能化注采等相关核心技术,提升低渗老油田、高含水油田、深层油气、常规油气以及其他非常规油气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

通过模拟不同地层条件进行驱替实验研究油水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可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多相驱替实验-低场核磁共振

低场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驱替实验油水可视化研究领域发展成熟,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低场核磁共振进行驱替实验油水可视化研究应用

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 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 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定量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对整个驱替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实现驱替过程中油水迁移的可视化。

低场核磁剩余油可视化实验中,驱替后仍有部分油剩余的原因如下:

岩心内部小孔的毛细管压力阻碍了这部分油的迁移流动

岩心内部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通道使得驱替压力得到快速突破,忽略了部分非优势通道中的油

2022-07-25 10:59:26 130 0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低场核磁共振驱替研究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低场核磁共振驱替研究

随着EOR技术的发展,气驱特别是混相驱油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非常有前景的方法。本文介绍低场核磁法研究混相驱油驱替机理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

混相驱油是在地层高温条件下,原油中轻质煌类分子被CO2析取到气相中,形成富含烧类的气相和溶解CO2的液相(原油)两种状态。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当压力足够高时,CO2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后,原油溶解沥青、石蜡的能力下降,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提高了油的流动能力达到CO2混相驱油的目的。

(2)CO2在地层油中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地层油膨胀,充分发挥地层油的弹性膨胀能,推动流体流人井底。

(3)油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原油表面张力减小。原油-CO2体系的界面张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快速下降。

基于高温高压低场核磁共振在线表征技术,可以对裂缝型致密砂岩循环注入CO2过程中核磁信号进行实时监测,从孔隙尺度了解注CO2过程中岩石基质与裂缝间的质量交换行为(即原油的流动轨迹),从而探究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以及注CO2在提高裂缝型致密储层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裂缝型致密砂岩 CO2 循环注入 NMR 在线监测装置示意图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致密基质/裂缝间质量交换机制示意图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以及CO2注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CO2的驱替作用、CO2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萃取作用和溶解作用)和压降作用,结合CO2提高采收率的三个过程对岩石基质与裂缝间的质量交换作如下总结:

CO2注入阶段: 注入的CO2在裂缝中推进的同时迅速将岩心系统压力增加至35 MPa,由于内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CO2快速驱替取代了裂缝附近的原油。

浸泡阶段: 在此过程中注入的CO2进一步扩散到岩石基质中,并溶解在基质油中,此时以萃取作用和溶解作用为主,溶解的CO2导致局部高压,从而将油驱向裂缝。

降压阶段: 随着系统压力下降,裂缝中的油和裂缝附近基质中的油在压力梯度的影响下被输送到生产井中。

混相驱油驱替机理:CO2循环注入过程中岩心的T2谱特征

2022-05-09 16:42:38 220 0
氮气驱替提高采收率

氮气驱替是一种常用的增强油田采收率的技术之一。它是通过注入氮气到油藏中,改变原有的油水相渗流规律,从而促进原油的流动和采收。


氮气驱替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采收率:

1.降低原油黏度:注入氮气会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其更易流动。这有助于减少原油在油藏中的残余量,提高采收率。

2.驱替效应:氮气的注入可以替代原油中的天然气或溶解的气体,减少油藏中的气体相对于原油的相互作用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这将推动原油向井口方向移动,增加采收率。

3.提高采出率:氮气的注入可以提高油井的有效压力,推动原油流向井口。通过增加井底压力,氮气可以扩大原油的排采范围,使得原本难以采集的油藏中的原油得以开采,提高采收率。

4.防止油藏砂化:一些油藏存在砂质岩层,注入氮气可以维持油藏中的气体压力,防止砂质岩层崩塌,保持油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尽管氮气驱替可以提高采收率,但其效果受到油藏特性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实施氮气驱替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油藏评价和实验研究,以确定该技术在具体油藏中的可行性和效益。此外,应注意合理控制氮气注入量和注入方式,以避免潜在的环境和安全问题。


核磁共振技术(NMR)在混相驱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采收率。核磁共振技术基于油藏岩石中的核磁共振现象,可以提供有关原油和岩石孔隙中流体分布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氮气驱替提高采收率实验案例:


N2 驱过程中T2 谱变化


2023-07-03 11:42:48 82 0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

剩余油分布是指剩余油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的影响。静态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开发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

岩心驱替核磁共振原理

基于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多相驱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用定量来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个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态变化。实现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中油水变化的可视化。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框架图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MacroMR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的外围驱替系统,实现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环境,对岩心进行全过程可视化驱替研究,可视化可以定性的评价岩心驱替情况,通过谱图变化可定量计算出驱替量的多少;可以任意层面、多角度对岩心进行无损切片选层观测和分析;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2022-07-27 09:50:09 188 0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油气资源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绿色高效油气开发利用主要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特别强调了增强油气供应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在技术方面开展化学驱油、纳米驱油、CO2驱油、精细化勘探、智能化注采等相关核心技术,提升低渗老油田、高含水油田、深层油气、常规油气以及其他非常规油气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

通过模拟不同地层条件进行驱替实验研究油水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可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低场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驱替实验油水可视化研究领域发展成熟,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油水可视化研究应用

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 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 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定量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对整个驱替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实现驱替过程中油水迁移的可视化。

低场核磁剩余油可视化实验中,驱替后仍有部分油剩余的原因如下:

岩心内部小孔的毛细管压力阻碍了这部分油的迁移流动

岩心内部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通道使得驱替压力得到快速突破,忽略了部分非优势通道中的油

低场核磁微观驱替实验

2022-07-22 15:21:25 126 0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CO2混相驱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技术之一.CO2在多孔岩石中有效驱油的一 些特性是:降低原油黏度,原油体积膨胀;CO2在水中的高溶解度,汽化和萃取原油中的轻短成分; 降低界面张力.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

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

CO2驱能否混相,取决于最小混相压力 (MMP),非混相驱发生在接触压力低于MMP情 况下,CO2与油藏中原油不能形成混相状态。相反,当CO2与油藏接触压力高于MMP时,注入的 CO2与油藏中原油发生混相,实现混相驱.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高温高压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油/气注入系统、高温高压NMR岩心夹持器和数据采集单元组成,如图4所示。

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研究页岩中CO2混相驱物性特征

页岩中CO2混相驱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CO2混相驱第 1 阶段,包裹体中的油被二氧化碳置换,产油率较高。当CO2突破至包裹体时,产油率降低。

CO2混相驱第二阶段,有机质-粘土中的游离油被二氧化碳置换。当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大于ω0时,有机质中的吸附和吸收油被二氧化碳置换。随着二氧化碳注入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突破至有机质-粘土中,产油率下降。由于有机质-粘土的渗透率低于包裹体的渗透率,第二阶段的产油率降低值小于第一阶段。

CO2混相驱第三阶段,有机质中的吸附和吸收油被二氧化碳置换。此外,由于流体的流动和扩散均随着二氧化碳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各阶段中产油率均随时间增加。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5-09 16:46:13 177 0
聚合物驱替机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聚合物驱替机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什么是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是指向地层中注入聚合物进行驱油的一种增产措施。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zhong所周知,在非均质油层中聚合物驱油效果要比均质油层好,实际油层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因而研究非均质油层中聚合物驱油过程更具实用价值。然而采用常规实验方法,只能将实际地层模型看成一个“黑匣子”,人们只能通过监测注人、采出的流量和压力来分析聚合物驱油的状况,这种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的驱油研究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岩心驱替实验是一种公认的研究岩心内流体流动的方法,传统的岩心流动实验通常将实际地层模型看成一个“黑匣子”,只能通过测试岩心出入口压力、围压、流量、电阻率等宏观的参数,推演凝胶在岩心内部的流动状况以及驱替效果,无法确定岩心内部凝胶的运移和流体分布情况。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到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核磁共振技术是研究多孔物质内部结构与渗流性质的有力工具,它能够快速无损地显示岩石内部结构,监测流体侵入、渗透及驱替过程,及时检测到驱替过程中凝胶在岩心内部的真实流动分布以及调驱效果。

低场核磁技术简介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检测为H质子,也可以用于F信号测试。含H样品经过特定频率的射频激励后,产生核磁共振信号。H核磁共振信号对应有T1、T2两个主要参数,通过测试T1、T2弛豫时间并进行建模,可用于石油勘探、岩土、能源等多方面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聚合物驱替机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应用于储层岩石孔隙结构评价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分析时,其优点是可以通过T2谱弛豫时间定量计算岩心孔喉尺寸分布以及不同尺寸孔喉内的原油动用情况。基于在线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的聚合物岩心驱替实验,可用于研究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不同尺寸孔喉内的流体分布,以及各阶段不同尺寸孔喉的氟油动用程度占总动用程度的比例进行量化表征及分析。

聚合物驱替机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2022-08-10 10:38:56 233 0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图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图

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

剩余油分布是指剩余油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的影响。静态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开发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

基于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多相驱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用定量来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个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态变化。实现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中油水变化的可视化。

水驱油核磁共振原理图

水驱油核磁共振仪器

MacroMR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的外围驱替系统,实现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环境,对岩心进行全过程可视化驱替研究,可视化可以定性的评价岩心驱替情况,通过谱图变化可定量计算出驱替量的多少;可以任意层面、多角度对岩心进行无损切片选层观测和分析;

2022-07-18 11:32:45 123 0
eor 强化采油核磁共振分析技术

eor 强化采油核磁共振分析技术

油井开发的三个阶段

一次采油- 在一次采油中,由于原油中存在气体产生的压力,原油被强制排出。

二次采油- 在二次采油过程中,储层会受到注水或注气压力的影响,以保持继续将原油输送到地面。

三次采油- 也称之为提高采收率(EOR),引入降低粘度和改善流动性的流体。这些流体由能够和油、蒸汽、空气或氧气、聚合物溶液、凝胶、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制剂、碱性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制剂或微生物制剂等混溶的气体组成。

eor 强化采油

采油过程中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以提高产量或采收率为目的的开采方法常被称为“强化采油”即“EOR”。常规EOR采油方法包括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等,引导CO2作为注气驱油蕞常用的气体之一,由于超临界CO2提高采收率方面优异的表现,以及可以同时完成碳的捕集和封存,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究。

eor 强化采油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弛豫按照质子系统进发方向分为横向弛豫和纵向弛豫。核磁共振弛豫与物质分子的结构和动态过程及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纵向弛豫在实际测试中测量的时间较长且测点数较少,一般是通过测试横向弛豫曲线(T2谱)来分析岩心样品的物性。

核磁共振测试(NMR)直观的探究油相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流动状态。配合多场耦合配件,实现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坏境处于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时,CO2会以超临界态的形式存在,他既有气态性质,又有液态性质,能够快速溶解孔隙的有机物,而核磁无法检测到不含H的超临界CO2气体,有效评价储层采收率的提高效果,定量研究油气开采过程。

2022-06-22 14:24:28 506 0
核磁共振驱替分析与成像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

应用说明:

  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从油藏中能采出的石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数。

  采收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不但与储层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流体性质以及驱动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也与开发油田时所采用的开发系统(即开发方案)有关。世界上已形成提高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

  石油的剩余储量大都集中在高含水、低渗透、稠油、高温高盐油藏、非均质极强的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等开采难度较大的地方,常用的驱替剂已无法满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求,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又在不断提高。因此,认识驱替剂的作用机理是提高驱油效率、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新型经济有效的驱替剂的研发,势在必行。

  核磁共振技术在可用来直观地显示岩心驱替过程中流体的分布状态,对于揭示驱替剂的作用机理意义重大。

核磁共振驱替应用实验:

1、气驱水实验-磁共振成像与分析;

2、气驱油实验-磁共振成像与分析;

3、水驱油实验-磁共振成像与分析;

4、油驱水实验-磁共振成像与分析;

应用实例一:标准岩心气驱实验,成像:

应用案例二:标准岩心水驱油实验,动态过程成像研究




(来源: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2019-07-29 10:04:00 453 0
奥迪a4l四驱功率表
奥迪a4l四驱功率表
2018-11-26 07:26:36 297 0
微观驱油机理研究重要设备之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

VMF100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是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生产的系统集成型可视化驱油系统。

 

VMF100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通过可视化的微流控技术,记录和分析驱替液在微纳尺度通道芯片中的驱油过程。VMF100 是定量描述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实验工作站,高效识别剩余油,并表征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的渗流特征,VMF100工作站具有高集成化、高操控精度、芯片多样化、 分析可视化等特点,是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由原油注入系统、驱替液压力注入系统、压力监测系统、芯片密封系统、微纳孔道芯片,微观视频系统、操作分析软件组成。该工作站可以记录和控制饱和油及驱替的动态过程,评价剩余油再启动能力,并分析剩余油的渗流特征。


微观可视化驱油工作站的功能:
1、基础功能---剩余油分析:

---视频记录饱和油的动态过程

---视频记录驱油的动态过程

---实时记录驱油压力的动态变化

---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数量分布

---分析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面积分布


2、拓展功能---孔道参数:

---孔道配位数分布

---孔道孔喉比分布

---孔道等效半径分布

---孔道最窄半径分布

3、拓展功能---微观接触角:

---自动识别微观孔道接触角

---孔道微观接触角概率密度曲线


2022-04-14 14:32:30 236 0
四驱速度传感器的阻值多大
 
2017-02-08 23:22:25 321 1
缤智四驱底盘保护罩
 
2015-10-28 02:49:52 205 1

9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