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布
仪器网/ 仪器社区/ 脂类/ 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是哪个科学家提出来的?

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是哪个科学家提出来的?

锐雯之神    2015-09-14    脂类    浏览 593 次

精彩问答
scnud19 发布日期:2015-09-15
1895年,欧文顿(E. Overton)曾经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diyi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E.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结构,计算出红细胞膜平铺面积同其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他们由此提出脂质双分子层模型。

单位膜模型

1935年,J. DanielliH. Davson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他提出“单位膜模型”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Larry Frye和Michael Lipids等科学家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这一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其中,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最新主题
相关版块
我要评论
X您尚未登录
账号登录
X您尚未登录
手机动态密码登录
X您尚未登录
扫码登录
官方微信

仪器网微信服务号

扫码获取最新信息


仪器网官方订阅号

扫码获取最新信息

在线客服

咨询客服

在线客服
工作日:  9:00-18:00
联系客服 企业专属客服
电话客服:  400-822-6768
工作日:  9:00-18:00
订阅商机

仪采招微信公众号

采购信息一键获取海量商机轻松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