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直播- 视频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资讯中心>紫外趣谈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文末福利)

紫外趣谈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文末福利)

来源: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分类:商机 2021-05-15 16:46:35 850阅读次数


早在19世纪,现代基因学之父孟德尔推断遗传是微粒式的,即每个亲本将颗粒或者遗传单位传给子代,我们现在称这些颗粒为基因


20世纪初,染色体携带基因的观点,即遗传的染色体理论被科学家广泛接受。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蛋白质组成。一开始,人们认为DNA是单调的分子,从而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Oswald Avery及其同事在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DNA就是携带遗传物质的多聚物,使DNA作为遗传物质,处于生命研究Z核心的位置。


*图片来源见水印,侵删


那么,DNA的三维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揭示DNA的结构,开启了一场科学界的赛跑: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是众多对DNA结构感兴趣的科学家之一。另一个研究小组是伦敦国王学院的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和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团队,他们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DNA的三维结构。1951年,年仅23岁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毕业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在这里遇到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两人一拍即合,从1951年10月也开始转向DNA结构方向。


1952年5月,富兰克林拍到了一张B型DNA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也就是著名的“照片51号”。这或许是解释DNA结构之谜Z关键的一幕。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53年1月30日,威尔金斯将富兰克林于1952年拍摄所得的这张照片分享给了沃森。沃森与克里克深受富兰克林这张“51号照片”的启发,结合之前所作的理论研究,抢先一步于69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结构),S次揭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至此,关于遗传物质的争论便彻底结束。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是一种双螺旋(double helix)——两条DNA链互相缠绕。更重要的是,每条链的碱基都位于螺旋的内部,一条链上的碱基以一种非常专一的方式与另一条链上的碱基配对。DNA中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无论在哪一条链的任何地方发现一个A,在另一条链上总会有一个T;无论在哪一条链的任何地方发现一个G,在另一条链上就总会有一个C。也就是说,这两条链是互补的,如果我们知道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就自然会知道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这种互补性使DNA能够被忠实地复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生命之美在DNA双螺旋结构里得到了ZWM的展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认识。

纪念69年前的今天,短短900字的沃森-克里克论文是目前在生物学历史上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媲美的重大发现与成果,正式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今,科学家们依然在生命科学领域孜孜不倦地努力,解开一个又一个生命之谜……

梅特勒-托利多超越系列UV5Nano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助力科学家探索生命的奥秘:

· 内置数十种生命科学方法,只需一滴样品,快速测定核酸蛋白浓度和纯度

· 兼备超微量与比色皿检测平台,2合1功能强大

· 使用LockPath ZL技术,确保光程准确,无需校准

· 配合LabX软件,完全符合21 CFR Part11要求


文末福利



使用1张A4或A5纸,根据视频方法折叠出DNA双螺旋结构,并通过以下二维码链接上传折纸作品照片。

我们将从参与活动的粉丝中抽取14位送出以下奖品:

· 富士instax拍立得(价值379元)1份

· 乐高经典创意小号积木盒 10692(价值169元)3 份

· 公牛魔方插座(价值59元)10份

活动截止日期:2021年5月31日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05 09:08:13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