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巧 | 飞行汽车关键材料开发的热分析方案
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观光旅行、农业活动、公共安全领域和军事领域中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飞行汽车的发展也将带动如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了保证飞行汽车的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经济性,飞行汽车对其关键材料之一的机翼材料的要求也更为严苛。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作为综合性能优越的高度工程化材料,具有高比模量和高比强度,与铝和钢相比,碳纤维的比强度约高出十倍。
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CFRP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铁路运输、海洋和风能行业。常见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工艺是复杂的热、化学和力学性能急剧变化的过程,要想得到质量好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必须选择最佳的固化工艺参数,包括固化温度、压力及加压点、升降温速率和保温时间等。而固化温度、升降温速率、保温时间、固化后产品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等关键工艺参数可以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动态热机械法(DMA)和静态热机械分析法(TMA)进行研究,从而指导配方的改进和确认最佳的固化工艺。
样品已分别提前在140℃和150℃下固化60min和30min,之后选择合适的样品量使用提前校准过的DSC3,DMA1和TMA/SDTA2+进行测试
DSC结果显示,样品在140℃和150℃下固化60min和30min后表现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108.32℃和121.09℃,之后表现出较为平坦的基线,证明两种工艺都能使样品固化完全,但150℃的固化条件可形成热稳定性更好的产品。
DMA结果同样证实了相同的结论,样品分别在102.08℃和117.44℃表现出力学性能下降的起始点,之后在119.58℃和130.58℃表现出玻璃化转变温度,除此之外,两种不同的工艺对样品在室温下的模量影响较小,温度高于玻璃化转变后样品仍能保持10GPa级别的模量,证明了耐温性较好的力学模量,但 150℃工艺固化的样品在高温表现出了更为出色的力学性能。
之后选择150℃下固化30min 的样品进行TMA测试,分别测试了样品厚度方向(Z轴方向)和X/Y方向(纤维增强方向)的热膨胀过程,结果显示,TMA测出的玻璃化温度大约在120℃,Z轴方向的CTE较大,但沿着纤维增强的X/Y方向表现出了优异的热膨胀系数,这代表了样品在X/Y方向的尺寸非常稳定。
飞行汽车机翼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可以使用DSC,DMA和TMA进行全方位表征,得到了略有差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固化工艺和配方可根据DSC/DMA/TMA的结果进行优化,样品的性能也可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测试技巧 | 飞行汽车关键材料开发的热分析方案
- 测试技巧 | 飞行汽车关键材料开发的热分析方案
-
- 落锤冲击试验机材料性能测试的关键工具
- 落锤冲击试验机材料性能测试的关键工具
-
- 落锤冲击试验机材料性能测试的关键工具
- 落锤冲击试验机材料性能测试的关键工具
-
- 热重分析仪测试热分析温度的方法
- 热重分析仪(TGA)主要用于对样品在热力学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失重、热分解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因此热重分析仪被广泛应用在塑料、橡胶、化学、医药生物、建筑、食品、能源等行业。
-
- 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标准:保障汽车性能与安全的关键
- 汽车零部件的清洁度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性能、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清洁度检测标准,是确保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
- 燃料电池堆关键部件质子交换膜的性能测试方案
- 质子交换膜作为PEMFC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各项性能指标测试也就成为了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管控的关注对象。
-
- DSC专栏|DSC热分析技巧之炉体如何清洁?
- 官方热线:400-117-8708
-
- 开发三元催化光谱仪方法:关键参数优化
- 开发三元催化光谱仪方法是药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发现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关键步骤。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分析结果,需要优化多个关键参数。
-
- 应用故事 | 利用热分析方法测定铁磁性材料的居里点
- 本文利用耐驰热重分析仪TG 209F1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3500对铁磁性材料的居里点转变温度进行表征。
-
- 材料至关重要 | 材料分析在航空航天与汽车轻量化中的作用
- 材料分析对于优化轻量化工艺、确保材料质量和成分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和制造技术带来的机遇振奋人心,可确保在不减损性能或安全性的同时减轻重量。
-
- 纸张水分检测仪使用技巧,保持检测准确性的关键
- 纸张的水分含量对其质量、稳定性以及加工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准确检测纸张中的水分含量,能够有效保障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减少因水分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浪费。本文将深入探讨纸张水分检测仪的使用方法、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