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直播- 视频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资讯中心>HJ57-2017 二氧化硫的测定新标准18年起实施

HJ57-2017 二氧化硫的测定新标准18年起实施

来源: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      分类:标准 2017-12-18 14:34:40 14200阅读次数

环境保护部近日批准了新的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标准:HJ 57-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本标准是对HJ/T 57-2000版的修订,此次为第1次修订,自201811日起实施,原标准即刻废止。

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 明确了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 明确了干扰及消除的要求;

  • 补充了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的要求;

  • 增加了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内容;

  • 增加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内容,规定了注意事项。

●新标准解读

对干扰及消除的要求

为消除待测气体中的颗粒物、水分和三氧化硫等对传感器和测定造成的影响,标准要求应采用滤尘装置除湿装置滤雾器等进行滤除。

针对氨、硫化氢、氯化氢、氟化氢、二氧化氮等对样品测定会产生一定干扰的问题,可采用磷酸吸收、乙酸铅棉吸附、气体过滤器滤除等措施减小干扰

新标准增加了对一氧化碳浓度测量验证的要求。一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0μmol/mol时,可用此标准测定样品。一氧化碳浓度超过50μmol/mol时,应开展一氧化碳干扰实验;在干扰实验确定的二氧化硫浓度Z高值和一氧化碳浓度Z高值范围内,可用此标准测定样品。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1.4若测定仪未开展一氧化碳干扰实验或一氧化碳干扰实验未通过,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50μmol/mol时测得的二氧化硫浓度分钟数据,应作为无效数据予以剔除。若测定仪已通过一氧化碳干扰实验,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干扰实验确定的一氧化碳浓度时测得的二氧化硫浓度分钟数据,以及超过干扰试验确定的二氧化硫浓度Z高值的二氧化硫浓度分钟数据,均应作为无效数据予以剔除。对一次测量值,应获得不少于5有效二氧化硫浓度分钟数据。

  

试剂和材料

除二氧化硫标准气体外,标准增加了零气:纯度≥99.99%的氮气或不干扰测定的清洁空气。


仪器和设备

定电位电解法二氧化硫测定仪的组成:分析仪(含气体流量计和控制单元、抽气泵、传感器等)、采样管(含滤尘装置、加热及保温装置)、导气管、除湿装置、便携式打印机等。

能够测定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或仪器。

 

仪器的气密性检测和校准

新标准对仪器的气密性检测和量程校准也提出了要求和说明。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连接好管路后,按照GB/T 16157HJ/T 46检查气密性

-量程校准方法:气袋法和钢瓶法。

 

众瑞-设备选型推荐


 

ZR-3260D型低浓度自动烟尘烟气综合测试仪

  • 仪器具有COSO2的自动修正功能(开关可选),修正系数可通过干扰试验测定后输入修改。选择修正功能后仪器可自动通过测得CO的浓度对所测SO2进行修正;

  • 烟气测试流量控制满足HJ/T 46 的要求

  • 内置自动排水泵,实现烟尘采样冷凝水自动排出功能,更适合高湿度工况,操作便利GX;

  • 具备系统气密性和整机故障自检与报警功能,方便用户使用及维护;

  • 支持手机APP无线操控,支持蓝牙通信功能和外置蓝牙高速打印机

  • 获得国家计量器具许可证CMC以及国家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CPA



ZR-D05BT烟气预处理器

  • 有效降低烟气成分损失:预处理器具有全程恒温加热功能,前端过滤器内含式加热,加热温度60~160°C可调,杜绝冷凝水的产生;后端GX制冷除湿,并采用加酸法有效降低SO2等的损失,更适用于高湿、烟气成分浓度低的工况;

  • 有效消除气体干扰:冷凝室采用符合国标方法的加磷酸方式,消除或减小氨、硫化氢等气体的干扰

  • 精密过滤:内置耐腐蚀钛合金和PTFE两级过滤器,有效保护传感器不损坏,并消除颗粒物、水和三氧化硫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拆装、清洁和维护方便;

  • GX除湿:采用大功率两级电子制冷,制冷温差大,可处理含水量高达30 Vol.%的烟气 

  • 工作温度范围宽:在严寒及酷暑时仍然能够保证额定除湿能力,输出气体露点稳定

 

 

 

ZR-5211型动态气体配气仪

高精度质量流量控制器,3配气通道,可配置混合标气用于干扰测试

配气流路采用防腐蚀防吸附设计;

交直流两用供电,可室外现场使用;

彩色触摸屏,中文菜单化操作;

可配置加湿功能,配制特定含湿量的气体(选配)。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05 09:08:14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