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直播- 视频

膜片钳

当前位置:仪器网> 知识专题>膜片钳>膜片钳技术的介绍和发展历史

膜片钳技术的介绍和发展历史

类型:膜片钳的介绍 2019-04-26 15:12:32 1860阅读次数

介绍

膜片钳技术是通过微玻管电极(膜片电极或膜片吸管)接触细胞膜,用千兆欧姆以上的阻抗使之封接,在电学上分隔和电极尖开口处相接的细胞膜的小区域(膜片)以及其周围,在此基础上固定点位,对这膜片上的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pA级)进行监测记录的方法。

测量回路的核心部分是使用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构成的I-V转换器。当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的正负输入端子是等电位,向正输入端子施加指令电位时,因为短路负端子以及膜片都可等电位地达到钳制的作用,字膜片微电极与默片之间形成10GΩ以上封接时,其间达到Z小的分流电流,横跨膜片的电流能够1**%作为来自膜片电极的记录电流(lp)而被测量出来。

Neher和Sakmann由于这一伟大的贡献而获得199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发展历史

该技术是根据电压钳(voltageclamp)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Hodgkin和Huxley成功地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研究中被应用。它的设计原理为以离子作跨膜移动形成了跨膜离子电流(I),离子通过膜的难易程度即是通透性,膜电导(G)即是其膜电阻(R)的倒数。所以,当

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大时,膜电阻就会变小,即是膜对该离子的电导加大。根据欧姆定律U=IR,即I=U/R=UG,因此,仅仅需要在固定膜两侧电位差(U)时,测出的跨膜电流(I)的改变,就能够了解膜通透性的改变情况。

1976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Neher和Sakmann用双电极对青蛙肌细胞进行钳制膜电位的时候,diyi次记录到ACh激活的单通道离子电流,从而发现了膜片钳技术。

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 cmH2O的负压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不仅实现了记录时噪声的大大降低了,而且完成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的突破。

1981年Hamill和Neher等改进了该项技术,他们引进了膜片游离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术,从而更加的完善了该项技术,使之具有1pA的电流灵敏度、1μm的空间分辨率和10μs的时间分辨率。

1983年10月,《Single-Channel Recording》一书问世,奠定了膜片钳技术的里程碑。Sakmann 和Neher也因为其杰出的工作和突出贡献,荣获199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