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直播-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食物中的隐藏杀手——米酵菌酸

食物中的隐藏杀手——米酵菌酸

来源: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科技文献 2024-07-23 17:26:08 70阅读次数

在炎炎夏日,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如同对凉爽的渴望一般强烈。其中,凉皮、凉粉和肠粉这三道美食尤为受到大众的青睐。然而,大家一定要警惕这些食物中隐藏的“致命杀手”—米酵菌酸。

6月11日,我国台湾省台北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案,经台北市卫生部门证实,这起“宝林茶室”中毒案重症患者共7位,造成了6人死亡。经过对第一例死亡案例的尸体解剖分析,确认检测到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米酵菌酸,化学名为:3-羧甲基-17-甲氧基-6,18,21-三甲基-3,4,8,12,14,18,20-七烯二酸 。我国70年代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称为“酵米面黄杆菌”的食物中毒菌,其产生的外毒素-黄杆菌毒素A现证明即为米酵菌酸。

图1 米酵菌酸结构式


酵菌酸到底是什么?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毒性强烈,无色无味,且在高温下稳定,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个共同点,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泡发。常见的有三类:


1. 谷类发酵制品

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吊浆粑、醋凉粉、凉皮、河粉等。

2. 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木耳

如果发现木耳出现发黏、发软,出现异味等情况,应该立即丢弃。

3. 发酵薯类制品

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产生米酵菌酸,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毒素。


米酵菌酸的检测: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含量通常可参照国标《GB 5009.189-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进行检测,但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时米酵菌酸出峰时间较晚,在GB 5009.189-2023提供的液相色谱方法的基础上对方法的色谱柱及洗脱程序进行优化,并对甲醇中米酵菌酸标准溶液(CDAA-S-290015-AC-1.2ml,500mg/L)进行检测,可实现米酵菌酸的分离,主峰峰形良好(对称因子1.07)出峰时间可从11.92min提前至4.25min,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优化后的液相色谱法条件如下所示:


色谱柱:Athena C18 (150mm×4.6mm,5um);

流动相:A 0.1%甲酸水:B甲醇;

流动相比例:A 0.1%甲酸水:B甲醇=25:75

洗脱方式:等度洗脱7min

柱温:30℃;波长:269nm;流速:1.0ml/min。


注:国标中的仪器条件为参考条件,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检测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可提供食品中米酵菌酸检测相关的标准品、试剂及设备

标签: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10 09:49:58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